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金融债券发行管理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2 14:51:45  浏览:9684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金融债券发行管理办法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令〔2005〕第1号

为促进债券市场发展,规范金融债券发行行为,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金融债券发行管理办法》,经2005年4月22日第5次行长办公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5年6月1日起施行。

行长:周小川

二○○五年四月二十七日





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金融债券发行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金融债券发行行为,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金融债券,是指依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金融机构法人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按约定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

本办法所称金融机构法人,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及其他金融机构。

第三条 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对金融债券的发行进行监督管理。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核准,任何金融机构不得擅自发行金融债券。

第四条 金融债券的发行应遵循公平、公正、诚信、自律的原则,金融债券发行人(以下简称“发行人”)及相关中介机构应充分披露有关信息,并提示投资风险。

第五条 金融债券的投资风险由投资者自行承担。



第二章 申请与核准

第六条 政策性银行发行金融债券,应按年向中国人民银行报送金融债券发行申请,经中国人民银行核准后方可发行。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发行申请应包括发行数量、期限安排、发行方式等内容,如需调整,应及时报中国人民银行核准。

本办法所称政策性银行,是指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第七条 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券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

(二)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4%;

(三)最近三年连续盈利;

(四)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充足;

(五)风险监管指标符合监管机构的有关规定;

(六)最近三年没有重大违法、违规行为;

(七)中国人民银行要求的其他条件。

根据商业银行的申请,中国人民银行可以豁免前款所规定的个别条件。

第八条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发行金融债券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

(二)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0%;

(三)风险监管指标符合监管机构的有关规定;

(四)最近三年没有重大违法、违规行为;

(五)中国人民银行要求的其他条件。

第九条 其它金融机构发行金融债券应具备的条件另行规定。

第十条 金融机构(不包括政策性银行)发行金融债券应向中国人民银行报送下列文件(申请材料格式见附1):

(一)金融债券发行申请报告;

(二)发行人公司章程或章程性文件规定的权力机构的书面同意文件;

(三)监管机构同意金融债券发行的文件;

(四)发行人近三年经审计的财务报告及审计报告;

(五)募集说明书(格式要求见附2);

(六)发行公告或发行章程(格式要求见附3、4);

(七)承销协议;

(八)发行人关于本期债券偿债计划及保障措施的专项报告;

(九)信用评级机构出具的金融债券信用评级报告及有关持续跟踪评级安排的说明;

(十)发行人律师出具的法律意见书;

(十一)中国人民银行要求的其他文件。

采用担保方式发行金融债券的,还应提供担保协议及担保人资信情况说明。

如有必要,中国人民银行可商请其监管机构出具相关监管意见。

第十一条 政策性银行发行金融债券应向中国人民银行报送下列文件:

(一)金融债券发行申请报告;

(二)发行人近三年经审计的财务报告及审计报告;

(三)金融债券发行办法;

(四)承销协议;

(五)中国人民银行要求的其他文件。

第十二条 中国人民银行核准金融债券发行申请的期限,适用《中国人民银行行政许可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



第三章 发 行

第十三条 金融债券可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或定向发行。

第十四条 金融债券的发行可以采取一次足额发行或限额内分期发行的方式。发行人分期发行金融债券的,应在募集说明书中说明每期发行安排。发行人(不包括政策性银行)应在每期金融债券发行前5个工作日将第十条(五)、(六)、(八)、(九)项要求文件报中国人民银行备案,并按中国人民银行的要求披露有关信息。

政策性银行应在每期金融债券发行前5个工作日将第十一条(二)、(三)、(四)项要求文件报中国人民银行备案,并按中国人民银行的要求披露有关信息。

第十五条 金融债券的发行应由具有债券评级能力的信用评级机构进行信用评级。金融债券发行后信用评级机构应每年对该金融债券进行跟踪信用评级。如发生影响该金融债券信用评级的重大事项,信用评级机构应及时调整该金融债券的信用评级,并向投资者公布。

第十六条 发行金融债券时,发行人应组建承销团,承销人可在发行期内向其他投资者分销其所承销的金融债券。

发行人和承销人应在承销协议中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并加以披露。

第十七条 发行金融债券的承销可采用协议承销、招标承销等方式。承销人应为金融机构,并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注册资本不低于2亿元人民币;

(二)具有较强的债券分销能力;

(三)具有合格的从事债券市场业务的专业人员和债券分销渠道;

(四)最近两年内没有重大违法、违规行为;

(五)中国人民银行要求的其他条件。

第十八条 以招标承销方式发行金融债券,发行人应向承销人发布下列信息:

(一)招标前,至少提前3个工作日向承销人公布招标具体时间、招标方式、招标标的、中标确定方式和应急招投标方案等内容;

(二)招标开始时,向承销人发出招标书;

(三)招标结束后,发行人应立即向承销人公布中标结果,并不迟于次一工作日发布金融债券招标结果公告。承销人中标后应履行相应的认购义务。

第十九条 金融债券的招投标发行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债券发行系统进行。

在招标过程中发行人及相关各方不得透露投标情况,不得干预投标过程。中国人民银行对招标过程进行现场监督。

第二十条 发行人不得认购或变相认购自己发行的金融债券。

第二十一条 发行人应在中国人民银行核准金融债券发行之日起60个工作日内开始发行金融债券,并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发行。

发行人未能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发行的,原金融债券发行核准文件自动失效。发行人不得继续发行本期金融债券。发行人仍需发行金融债券的,应依据本办法另行申请。

第二十二条 金融债券发行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发行人应向中国人民银行书面报告金融债券发行情况。

第二十三条 金融债券定向发行的,经认购人同意,可免于信用评级。定向发行的金融债券只能在认购人之间进行转让。

第二十四条 金融债券的交易按照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章 登记、托管与兑付

第二十五条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央结算公司”)为金融债券的登记、托管机构。

第二十六条 金融债券发行结束后,发行人应及时向中央结算公司确认债权债务关系,由中央结算公司及时办理债券登记工作。

第二十七条 金融债券付息或兑付日前(含当日),发行人应将相应资金划入债券持有人指定资金账户。



第五章 信息披露

第二十八条 发行人应在金融债券发行前和存续期间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信息披露应通过中国货币网、中国债券信息网进行。

第二十九条 发行人应保证信息披露真实、准确、完整、及时,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和重大遗漏。

发行人及相关知情人在信息披露前不得泄漏其内容。

第三十条 对影响发行人履行债务的重大事件,发行人应在第一时间向中国人民银行报告,并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指定的方式披露。

第三十一条 经中国人民银行核准发行金融债券的,发行人应于每期金融债券发行前3个工作日披露募集说明书和发行公告。

发行人应在募集说明书与发行公告中说明金融债券的清偿顺序和投资风险,并在显著位置提示投资者:“投资者购买本期债券,应当认真阅读本文件及有关的信息披露文件,进行独立的投资判断。主管部门对本期债券发行的核准,并不表明对本期债券的投资价值做出了任何评价,也不表明对本期债券的投资风险做出了任何判断”。

第三十二条 金融债券存续期间,发行人应于每年4月30日前向投资者披露年度报告,年度报告应包括发行人上一年度的经营情况说明、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财务报告以及涉及的重大诉讼事项等内容。

采用担保方式发行金融债券的,发行人还应在其年度报告中披露担保人上一年度的经营情况说明、经审计的财务报告以及涉及的重大诉讼事项等内容。

第三十三条 发行人应于金融债券每次付息日前2个工作日公布付息公告,最后一次付息暨兑付日前5个工作日公布兑付公告。

第三十四条 金融债券存续期间,发行人应于每年7月31日前披露债券跟踪信用评级报告。

第三十五条 信息披露涉及的财务报告,应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信息披露涉及的法律意见书和信用评级报告,应分别由执业律师和具有债券评级能力的信用评级机构出具。上述注册会计师、律师和信用评级机构所出具的有关报告文件不得含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

第三十六条 发行人应将相关信息披露文件分别送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以下简称“同业拆借中心”)和中央结算公司,由同业拆借中心和中央结算公司分别通过中国货币网和中国债券信息网披露。

同业拆借中心和中央结算公司应为金融债券信息披露提供服务,及时将违反信息披露规定的行为向中国人民银行报告并公告。

第三十七条 金融债券定向发行的,其信息披露的内容与形式应在发行章程与募集说明书中约定;信息披露的对象限于其认购人。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 发行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中国人民银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一)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核准擅自发行金融债券;

(二)超规模发行金融债券;

(三)以不正当手段操纵市场价格、误导投资者;

(四)未按规定报送文件或披露信息;

(五)其他违反本办法的行为。

第三十九条 承销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中国人民银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一)以不正当竞争手段招揽承销业务;

(二)发布虚假信息或泄露非公开信息;

(三)其他违反本办法的行为。

第四十条 托管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中国人民银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一)挪用托管客户金融债券;

(二)债券登记错误或遗失;

(三)发布虚假信息或泄露非公开信息;

(四)其他违反本办法的行为。

第四十一条 注册会计师、律师、信用评级机构等相关机构和人员所出具的文件含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的,由中国人民银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予以处罚。其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失的,应当就其负有责任的部分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二条 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和资产支持证券适用本办法,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解释。

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自2005年6月1日起施行。中国人民银行1998年11月28日发布的《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市场发行管理暂行规定》同时废止。


      附件:
      1. 金融债券发行报送申请材料的格式.doc
      2. 金融债券募集说明书编制要求.doc
      3. 金融债券发行公告编制要求.doc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广东省公路沿线店铺管理暂行规定

广东省人民政府


广东省公路沿线店铺管理暂行规定
广东省人民政府



第一条 为加强公路沿线店铺的管理,维护正常的社会治安秩序和交通秩序,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订本规定。
第二条 凡在我省境内公路沿线设置、从事《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所规定的各类生产经营项目的个体店铺(以下简称路边店),属本规定的管理范围。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按照有利于管理,有利于车辆流通,合理设点,设施配套,统一布局的原则,把公路沿线店铺的设置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加强宏观控制,不得盲目发展。
第四条 城乡建设规划范围外,一律不得开设路边店;规划内申请开设路边店,应具有经营地户籍证明,经经营地县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核准,领取营业执照后,方能营业。
第五条 申请领取路边店营业执照,应提交下列文件:
一、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的开业条件审查意见;
二、县级国土管理部门颁发的土地使用证;
三、县级公路管理部门对路边店店址的审查意见;
四、县级公安部门对路边店设置的治安审查意见;
五、县级城乡建设规划部门的审查意见;
六、国家规定经营者需要具备特定条件或者需经行业主管部门批准的有关文件。
第六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按照本规定所要求的开店条件严格履行审批手续。
第七条 经批准营业的路边店,应按批准的路段(地点)设置,不得擅自变动。
第八条 路边店店址的设置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管理条例》规定的条件:
建筑物边缘与公路边沟外缘的间距应为:国道不少于二十米,省道不少于十五米,县道不少于十米,乡道不少于五米。
设置停车场的路边饮食店,应以停车场靠公路侧边缘计算距离,并不得影响道路交通和公路设施。
第九条 路边店店主雇请从业人员,应到所在地县级劳动部门办理用工登记,并与被雇请从业人员签订书面劳动合同。
第十条 路边店从业人员中的外来人员,应按照《广东省城乡暂住人口管理办法》的规定到从业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领暂住证。路边饮食店、旅店不得雇请县外女服务人员。
第十一条 路边店从业人员应严格遵守《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的各项规定,坚持文明经营,优质服务。
严禁上路拉客、利用女从业人员陪伴顾客吃喝搞流氓活动。
严禁强买强卖、欺行霸市、 掺假掺杂、短斤缺两、哄抬物价。
不得转让、出租或承包路边店。
第十二条 经营饮食业的路边店应按照卫生管理部门颁布的标准搞好店铺卫生及食品卫生。做到有清洁水供应设施,有污水排放措施,有食品保鲜、防护设备及餐具消毒保管措施。
在饮食业及理发店工作的人员要穿戴干净的工作衣帽,佩戴贴有本人照片的有效健康证。
第十三条 路边店的店主须对本店的安全负责。要与当地公安派出所签订安全合约,积极参加治安联防活动。
因管理不善,或防范工作不落实,发生治安事故或违法犯罪案件,除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外,属于店主失职或纵容的,还要追究店主的有关责任。
第十四条 县(区)、镇(乡)人民政府对本辖区的路边店负有全面管理责任。公安、工商、物价、税务、国土、劳动、卫生和路政等有关主管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职责分工,加强路边店管理工作。
对认真执行本规定的路边店,由主管部门给予表扬和奖励;对违反本规定的,主管部门应按照各自的职责,依据有关规定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五条 本规定颁布前已设置的路边店,应按本规定要求,在三十日内到县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重新登记,补办有关审批手续。逾期不办者,作未经批准的路边店处理。
设置地点不符合第八条要求者,由县有关部门负责规划改造,由县(区)政府限定完成时间。
第十六条 国营、集体单位在公路沿线开设店铺的管理,按照本规定有关条款执行。
第十七条 本规定自1989年11月15日起施行。



1989年11月11日

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长沙市市属特困企业职工医疗救助暂行办法》的通知

湖南省长沙市人民政府


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长沙市市属特困企业职工医疗救助暂行办法》的通知

长政发〔2004〕24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直机关各单位:
现将《长沙市市属特困企业职工医疗救助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长沙市人民政府

二00四年七月十六日

长沙市市属特困企业职工医疗救助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对市属特困企业职工(含退休人员,下同)给予医疗救助,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医疗救助实行“统一管理,指定医院,定额救助,财政负担,社会支持”的原则。
第三条 市属特困企业职工是指:
(一)完全无缴费能力的严重亏损、停产、半停产的企业职工及退休人员;
(二)符合依法破产条件但未完成破产程序且未参加医疗保险的企业职工及退休人员;
(三)因注销关闭无管理单位而未参加医疗保险的企业退休人员(以下简称无管理单位的退休人员)。
第四条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实施本办法的有关具体工作,市医疗保险管理服务中心负责经办医疗救助工作。
财政、卫生、民政等有关职能部门配合做好本办法的实施工作。
第五条 建立医疗救助基金,由市财政按每人每年180元的标准拨付,设立专项账户,单独建账管理,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截留、挪用。同时建立超标准救助准备金,由市财政按医疗救助基金总额的20%另行拨付。
第六条 要求享受医疗救助的市属特困企业应由本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并向市医疗保险管理服务中心提出申请。
第七条 市属特困企业申请医疗救助须提交下列材料:
(一)《长沙市市属特困企业医疗救助申请审批表》;
(二)市属特困企业申请医疗救助的书面报告;
(三)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申请医疗救助的决议;
(四)连续三年的《长沙市企业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
(五)连续三年的《长沙市企业会计报表——资产损益表》;
(六)有关部门规定的其他材料。
符合破产条件但未完成破产程序的企业还须提交符合依法破产条件的相关材料。
第八条 市属特困企业医疗救助申请经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批准后,携带本企业职工花名册到市医疗保险管理服务中心办理相关手续,领取《长沙市特困企业职工医疗救助证》(以下简称《救助证》)。
第九条 无管理单位的退休人员申请医疗救助,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向户籍所在街道劳动保障服务机构提出申请。
(二)申请医疗救助应提供下列材料:1、本人居民身份证、退休证、领取养老金证;2、原企业注销关闭的有关证明;3、《注销关闭企业退休人员医疗救助申请审批表》;4、有关部门规定的其他证明材料。
(三)街道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初审后,报市医疗保险管理服务中心审核,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批准发放《救助证》。
第十条 市属特困企业职工享受医疗救助待遇,从批准之日起执行。
第十一条 市属特困企业职工因病住院,其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标准(以下简称“三个目录”)规定范围内的医疗费用,享受医疗救助。门诊医疗费用不享受医疗救助。
第十二条 医疗救助实行指定医疗机构制度。
所指定的医疗机构必须是已承诺对市属特困企业职工医疗费用实行适度减免,并经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和市卫生局确定的医疗机构。
第十三条 市属特困企业职工享受医疗救助待遇,应携带本人居民身份证和《救助证》,到指定医疗机构就医,按规定属医疗救助基金支付的医疗费用,由市医疗保险管理服务中心与指定医疗机构结算,其余部分由市属特困企业职工与指定医疗机构结算。在非指定医疗机构就医不享受医疗救助待遇。
第十四条 市属特困企业职工就医符合基本医疗保险“三个目录”的住院医疗费用,按40%的标准给予救助。在一个医疗保险结算年度内,每人累计救助额不超过2000元。
第十五条 医疗救助实行年审制度,经审查不符合条件的,停止享受医疗救助。
第十六条 凡享受医疗救助待遇的市属特困企业职工在一个医疗保险结算年度内,其符合基本医疗保险“三个目录”的住院医疗费用在1万元以上的,由企业或街道劳动保障服务机构专题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报告(附有关证明材料),在超标准救助准备金中适当救助。具体办法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商市财政局制
定。
第十七条 市属特困企业职工下列情形就医所发生的住院医疗费用,不享受医疗救助:
(一)自杀、自残、斗殴、酗酒和吸毒;
(二)交通、医疗事故;
(三)其他违法行为导致病、伤、残的。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2004年8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