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关于住房资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的暂行规定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01 03:34:47  浏览:8311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住房资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的暂行规定

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小组 等


关于住房资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的暂行规定
1992年3月1日,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小组、财政部、建设部

为了保证和促进住房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加快住房建设,正确疏导、理顺和管理住房资金,根据国务院国发〔1988〕11号文件、国发〔1991〕30号和国办发〔1991〕73号文件精神,并结合房改试点城市的实践经验,现对住房资金的有关问题作如下规定:
一、住房资金是指国家、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和个人按规定建立的城市住房基金、企业(单位)住房基金和个人住房基金,以及在住房制度改革中筹集的其他资金。
二、住房资金要按照政府、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进行筹集,首先要立足于原有住房资金的转化,不足部分,按国务院国发〔1988〕11号文件的规定,要有控制地在成本和预算中列支;同时做好房改后新增住房资金的融通和管理工作,确保住房资金专项用于房改和住房建设。
三、住房资金的来源
(一)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和企业按原有渠道列支的公有住房建设、维修、管理和房租补贴的资金;
(二)公有住房出租、出售收入及其统筹收入;
(三)企业可从留利中按一定比例提取住房资金,行政事业单位可从预算外收入中按一定比例提取住房资金;
(四)通过集资建房、收取租赁保证金和发放住房债券等形式筹集的住房资金;
(五)按照国务院国发〔1988〕11号文件规定,经各级财政部门核定并报各级政府批准,在成本和国家预算中列支的资金。本地区企业住房券进入成本要控制在20%以内(包括12%的房产税),机关、事业单位发放的住房券,列入财政经费预算的部分一般要控制在50%以内;新房实转的住房券资金来源,企业可进入成本,机关、事业单位可列入财政经费预算;当地提取的住房房产税通过财政预算纳入城市住房基金。
(六)建立公积金制度筹集的资金。职工个人交纳的公积金由职工个人负担。国营企业交纳的公积金,由企业公有住房提取的折旧和其他划转的资金解决;不足部分经各级财政部门核定,可在成本中列支,本地区在成本中列支的公积金暂定不得超过企业缴纳公积金总额的20%。行政事业单位交纳的公积金,原则上由其自有资金和其他划转的资金解决,不足部分经各级财政部门核定后,可由国家预算适当安排,在预算中列支的公积金不得超过单位缴纳公积金总额的50%。
公积金的缴存比例,由房改、财政、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共同测算和确定,报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七)住房资金的利息收入;
(八)住房资金的经营收益;
(九)其他住房资金。
四、住房资金的使用范围
住房资金必须按来源渠道不同,分别专项用于住房制度改革的提租补贴和住房建设、维修与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具体使用项目如下:
(一)用于发放提租补贴;
(二)用于缴纳或支付公积金本息;
(三)用于公有住房的维修和管理;
(四)解决住房困难户、危旧房改造等其他住房问题;
(五)用于发放住房专项贷款;
(六)用于新建、改建和购买住房;
(七)用于房改的其他支出。
五、住房资金的划转和管理
(一)在各级人民政府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领导下,由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核定和划转住房资金。核定划转后的资金分别计入各项住房基金,并存入当地人民政府指定和委托的房改金融机构,开立专户,专款专用。
(二)各部门、各单位和企业原有建房投资和用于住房的支出,按投资和支出金额计入各项住房基金,暂维持其来源渠道。预算内的有关支出,纳入统一的预算科目。
(三)各部门、各单位和企业原有用于公有住房维修和补贴资金的划转,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划转或抵补的具体形式。
(四)住房资金,按其来源渠道,分别按预算内、预算外管理办法加强管理。城市住房基金按预算内资金管理办法管理,企业住房基金、行政事业单位住房基金等(不包括财政预算拨款的资金)按预算外资金管理办法管理。
(五)住房资金的预(决)算和财务管理办法,以及会计制度,由财政部另行制定。
六、住房制度改革对财政收支的影响,按现行财政体制和隶属关系,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分别负担,并不得因此而调整地方财政包干体制和企业承包任务。
七、各级计划、财政、银行、房地产等有关部门要在当地人民政府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各尽其责,密切配合,共同搞好住房资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工作,推动住房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
八、过去有关住房制度改革的规定与本暂行规定有抵触的,一律以本暂行规定为准。
九、本暂行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河北省劳动力市场管理条例(2003年修正)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


河北省劳动力市场管理条例

  (1999年5月27日河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 根据2003年9月26日河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关于修改〈河北省劳动力市场管理条例〉的决定》修正)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动,保护劳动者

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维护劳动力市场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者求职择业、用人单

位招用人员和职业介绍机构从事职业介绍的活动及其场所的总称。

  本条例所称用人单位,是指我省境内的各类企业、个体经济组织

以及需要通过劳动力市场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国家机关、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

  第三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劳动力市场求职择业、招用人员以及

从事职业介绍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条例。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四条 劳动力市场应当依法运行,遵循自由择业、自主用人、

平等竞争、公开公正的原则。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培育和完善劳动力市场纳入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按照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要求,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依法实施宏观管理。

  劳动力市场公益性公共建设所需经费,以同级财政部门核拨为主,

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多渠道共同筹集。

  第六条 县级以上(含县级,下同)人民政府的劳动和社会保障

行政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劳动力市场的主管部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工商行政管理、公安、财政、物价、税务等

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配合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做好劳动力市场管理工作。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的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劳动

监察工作,依法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同订立及履行、社会保险金缴纳及给付、劳动保护及福利待遇等情况进行经常性监督检查,查处违法用工、违法中介等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取缔非法的劳动力交易场所,维护劳动力市场的正常秩序。

  第二章 职业介绍机构

  第八条 职业介绍机构包括:

  (一)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乡级人民

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设立的公益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

  (二)其他组织和个人设立的公益性或者经营性职业介绍机构。

  各级人民政府和城市街道办事处应当大力发展公益性职业介绍机

构。

  第九条 申请设立职业介绍机构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当地劳动力市场发展规划;

  (二)有符合规定的名称、章程、业务范围和管理制度;

  (三)有与业务规模相适应的固定场所、办公设施和开办经费;

  (四)有两名以上持有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职业指导

人员资格证书》的专职工作人员;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条 设立公益性职业介绍机构,应当持有关证明文件向所在

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查批准,领取《职业介绍许可证》后,从事职业介绍活动。

  设立经营性职业介绍机构,除履行前款规定的手续外,还应当依

法到工商、税务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企业、税务登记手续,方可从事职业介绍活动。

  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对符

合本条例第九条规定条件的予以批准;不符合条件的不予批准,并说明理由。二十日内不能作出决定的,经本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十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

  第十一条 职业介绍机构更名、迁址或者停办,应当提前三十日

向原审批部门申报,由原审批部门换发或者收回《职业介绍许可证》。经工商、税务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有关手续的,应当依法办理变更或者注销手续。

  第十二条 《职业介绍许可证》由省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统

一印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涂改、出租、转借、转让。

  第十三条 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做好《职业介绍许可证》

的年度检验工作,职业介绍机构应当按规定接受年检。

  第十四条 职业介绍机构应当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下列服务:

  (一)收集、发布劳动力供需信息和职业培训信息,提供劳动政

策和法律咨询;

  (二)为求职者进行求职登记,推荐用人单位;

  (三)为用人单位和城镇家庭进行用工登记,推荐求职者;

  (四)组织、指导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洽谈;

  (五)指导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依法订立劳动合同;

  (六)承办跨地区劳务输出、输入业务;

  (七)提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服务。

  第十五条 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所属的职业介绍机构,应当

发挥劳动力市场中介服务的主渠道作用,除提供前条所规定的服务项目外,还应当提供下列服务:

  (一)受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委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劳动

者保存档案,提供劳动事务代理服务;

  (二)为特殊困难的就业群体免费提供择业求职服务;

  (三)根据国家规定开展台湾、香港、澳门和境外就业服务;

  (四)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委托的其他工作。

  第十六条 职业介绍机构的收费项目和标准按照省财政、物价部

门的规定执行。

  职业介绍机构应当公开收费项目和标准,接受监督。

  第十七条 职业介绍机构不得实施下列行为:

  (一)提供虚假的劳动力供求信息;

  (二)为劳动就业证件不全的求职者和证明文件不全的用人单位

进行职业介绍;

  (三)为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介绍职业;

  (四)介绍求职者从事法律、法规禁止从事的职业;

  (五)采取欺诈、胁迫或者暴力等手段进行职业介绍;

  (六)超越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批准的业务范围进行职业介

绍;

  (七)擅自增加收费项目或者提高收费标准;

  (八)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三章 求职与招用

  第十八条 凡年满十六周岁、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均可持居

民身份证及有关劳动就业证件,进入劳动力市场求职择业。

  省外劳动者须持户口所在地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发放的《外

出人员就业登记卡》进入本省求职择业。

  台湾、香港、澳门和境外劳动者进入本省求职择业,按照国家有

关规定办理。

  第十九条 求职者应当如实向职业介绍机构和用人单位提供本人

的健康、年龄、文化程度及接受职业培训等基本情况和相应的证明材料。选择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职业的,应当提供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第二十条 用人单位通过职业介绍机构招用人员,应当交验营业

执照副本或者成立批准文件,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出具的授权委托书。

  城镇居民家庭通过职业介绍机构用工,应当交验本人居民身份证

和户口簿。

  台湾、香港、澳门和境外用人单位在本省招用人员,按照国家有

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一条 用人单位向社会公开招用人员,应当公布招用简章。

招用简章应当如实介绍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写明招用岗位、工种、数量、用人条件、用工期限、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险等内容。

  第二十二条 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实施下列行为:

  (一)发布虚假的招用简章和用人信息;

  (二)招用劳动就业证件不全的求职者;

  (三)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四)对女性求职者实行性别歧视;

  (五)招用求职者从事法律、法规禁止从事的职业;

  (六)招用未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求职者在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

入职业的工作岗位就业;

  (七)收取报名费、定金、保证金、抵押金等费用,扣押各种身

份证件;

  (八)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三条 求职者或者用人单位可以通过职业介绍机构求职或

者招用人员,也可以选择法律、法规允许的其他方式求职或者招用人员。

  用人单位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招用人员,必须和被招用人员依法订

立劳动合同,并在劳动合同签订之日起十五日内,到用人单位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办理用工备案及社会保险等手续。

  用人单位招用人员,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向劳动者

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按时支付劳动报酬,提供社会保障、福利待遇等,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四条 职业介绍机构违反本条例规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

府的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依照下列规定处罚:

  (一)未取得或者伪造《职业介绍许可证》从事职业介绍活动的,

责令停止活动,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二)涂改、出租、转借、转让《职业介绍许可证》的,收回证

件,处以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三)年检不合格继续从事职业介绍活动的,责令限期改正,处

以一千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逾期不改正的,吊销《职业介绍许可证》;

  (四)提供虚假劳动力供求信息的,责令改正,退还收取的费用,

处以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五)为劳动就业证件不全的求职者和证明文件不全的用人单位

进行职业介绍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拒不改正的,按介绍人数处以每人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六)为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介绍就业的,按照每介绍一人

处五千元罚款,并吊销其《职业介绍许可证》;

  (七)介绍求职者从事法律、法规禁止从事的职业,法律、法规

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法律、法规未作规定的,按介绍人数处以每人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八)采取欺诈、胁迫或者暴力等手段进行职业介绍的,处以一

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并吊销《职业介绍许可证》;

  (九)超越批准的业务范围进行职业介绍的,责令改正,并可处

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职业介绍许可证》;

  (十)擅自增加收费项目或者提高收费标准的,由财政、物价部

门按有关规定处罚。情节严重的,吊销《职业介绍许可证》。

  第二十五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

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依照下列规定处罚:

  (一)发布虚假的用人信息的,责令改正,可处以一千元以上五

千元以下罚款;

  (二)未在规定期限内办理用工备案、社会保险等手续的,责令

限期补办手续;拒不补办手续的,按其未办理手续人员总数月工资的一倍至二倍处以罚款,直至补办手续为止;

  (三)招用劳动就业证件不全的求职者的,责令改正,并按招用

人数处以每人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四)招用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的,限期送回原居住地,并

按照国务院《禁止使用童工规定》予以处罚;

  (五)招用求职者从事法律、法规禁止从事的职业的,法律、法

规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法律、法规未作规定的,按招用人数处以每人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六)招用未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求职者在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

入职业的工作岗位就业或者收取报名费、定金、保证金、抵押金等费用的,责令清退、退还,并按招用人数处以每人一千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六条 求职者违反本条例规定,提供虚假证件或者证明材

料就业的,用人单位可以辞退;给用人单位或者职业介绍机构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七条 职业介绍机构和用人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给当事

人造成损害的,还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承担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

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九条 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

未在规定的期限内办理审批手续,未按规定办理用工备案和社会保险手续,未依法对职业介绍机构和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的,由上级主管部门或者所在单位给予行政处分;给职业介绍机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管理活动中滥用职权、

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由上级主管部门或者所在单位给予行政处分;给职业介绍机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河北省劳动力市场管理条例》的决定



(2003-10-30 09:18:13)

(二○○三年九月二十六日河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河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决

定对《河北省劳动力市场管理条例》作如下修改:

  一、第九条第(四)项修改为:“有两名以上持有国家劳动和社

会保障部颁发的《职业指导人员职业资格证书》的专职工作人员;”

  二、第十条第三款修改为:“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受

理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对符合本条例第九条规定条件的予以批准;不符合条件的不予批准,并说明理由。二十日内不能作出决定的,经本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十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

  三、第十四条第(六)项修改为:“承办跨地区劳务输出、输入

业务;”

  四、第二十条第一款修改为:“用人单位通过职业介绍机构招用

人员,应当交验营业执照副本或者成立批准文件,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出具的授权委托书。”

  五、删去第二十二条。以下各条按顺序前移。

  六、第二十五条改为第二十四条,第(六)项修改为:“为不满

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介绍就业的,按照每介绍一人处以五千元罚款,并吊销其《职业介绍许可证》;”

  七、第二十六条改为第二十五条,第(一)项修改为:“发布虚

假的用人信息的,责令改正,可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第(四)项修改为:“招用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的,限期送回原居住地,并按照国务院《禁止使用童工规定》予以处罚;”

  八、第三十条改为第二十九条,第一款修改为:“劳动和社会保

障行政部门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在规定的期限内办理审批手续,未按规定办理用工备案和社会保险手续,未依法对职业介绍机构和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的,由上级主管部门或者所在单位给予行政处分;给职业介绍机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本决定自2003年11月1日起施行。

  《河北省劳动力市场管理条例》根据本决定作相应的修改并对条

款顺序作相应调整,重新公布。  





关于印发政府采购拆迁安置房管理办法的通知

安徽省芜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政府采购拆迁安置房管理办法的通知

芜政办〔2009〕53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长江大桥开发区管委会,市各有关单位:
  《政府采购拆迁安置房管理办法》已经2009年10月30日第2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OO九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政府采购拆迁安置房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快市区拆迁安置进度,保障被拆迁人的权益,降低政府运行成本,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市辖区政府(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长江大桥开发区管委会,下同)安置征地、拆迁的被拆迁人统一批量采购商品房的行为。
  第三条 各区政府根据本辖区的拆迁安置具体情况,将确定采购的规模和价格送市住房和城乡建委,并会市审计局初审后,报市政府审批。
  第四条 各区政府采购的拆迁安置房参照商品房预售管理的规定,在市住房和城乡建委办理合同备案手续。办理合同备案时,要提交市政府批准文件、采购合同、开发地块平面图、购房明细清单和预付款凭证。
  第五条 各区政府本着平等竞争、公开透明和成本最小化原则确定采购价格,原则上约请两家以上房地产开发商商谈,合理确定最优惠价格(或采取竞价竞买方式确定)。
  第六条 各区政府要根据采购规模和价格合理安排资金。拆迁安置采购房资金出现暂时困难的区政府,可向市资金管理领导小组报告,统筹调度资金。
  第七条 采购环节中产生的契税和营业税形成的财力归买方,即采购方区政府。
  对跨区采购的区政府,在签订采购房合同并付款后,凭市政府批准文件、采购合同、付款凭证及缴纳的各项税收资料向市财政局提出申请,市财政局予以核实,并通知卖方所在区财政局和买方所在区财政局。年终,市财政通过体制结算,将其税收形成的地方财力,由卖方所在区财政划转买方区财政。
  第八条 各区政府及市直相关部门各负其职,共同做好拆迁安置房采购工作。各区政府负责筹措资金,合理定价,抓住契机,开展采购工作;市住房和城乡建委负责采购房的初审和备案;市财政局负责采购房税收的核实和划转;市审计局负责采购房过程的审计与监督。
  第九条 本办法由市财政局、市住房和城乡建委解释。
  第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